随着国家对低碳转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“双碳”领域已成为当下发展的关键方向。然而,在这一进程中,“双碳”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,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。
从相关数据来看,我国对“双碳”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。但目前,相关从业者仅为 10 万左右,与 55 万至 100 万的需求缺口相距甚远,“双碳”领域因此被视为“未来 40 年不会失业的行业”。
在具体产业方面,储能与氢能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、碳金融和碳交易等领域的人才尤为稀缺。这背后的原因众多,面向“双碳”目标,通识教育难以满足复合型“双碳”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,导致高校“双碳”科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。“双碳”领域相关产学研合作不足,产业人才缺乏也是重要因素。
不仅如此,产业和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改变。以二氧化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例,过去其各部分分散在不同行业,随着降碳要求的增加,技术被有机组合,行业从业者需完成技能、知识等的“交叉融合”,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由此产生。
为应对“双碳”人才短缺的问题,产学研各方都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。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,三峡集团联合产学研合作伙伴,共同探索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发展,建设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,在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同时,也培养了众多科研人才。
高校方面,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,整合相关领域学科优势,直面人才难题,协同打造核心技术,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。
然而,在“双碳”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。尽管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相对健全,但在省市区县各级部门的实施方案及规划中,对“双碳”人才培养缺乏专项政策和具体举措。
要解决这一问题,关键在于转变观念。从科研人才到产业人才,都需树立“碳”的观念,提升“双碳”素养。同时,未来还应建立“双碳”重点领域全球高层次人才动态监测机制,加强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。
在新能源产业,随着“双碳”战略的推进,其成为拉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,企业纷纷将人才布局作为重要战略。当前,新能源行业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、营销等领域,尤其是海外营销。求职者若想入局,需保持开放心态、建立人际关系网络、敢于挑战创新、适应变化并保持勤奋努力。
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,需展现清晰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,关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适配性,加强雇主品牌建设。在招聘研发人才时,可利用科技手段、新兴招聘平台、创新招聘方式,并借助外部力量。